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爱优配
7月5日,中国好书《空城纪》六卷本新书发布会在江苏书展中心舞台举行。中国作协副主席、《空城纪》作者邱华栋,与苏州大学讲席教授、作家王尧,围绕“从尼雅到楼兰,复活西域千年故城的汉唐风华”的主题对这套作品展开分享。
《空城纪》是作家邱华栋30年构思、耗时6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,全书洋洋40余万字,由译林社出版发行。《空城纪》以非虚构与虚构融合的写作技法,选取汉唐盛代西域36国中爱优配,龟兹、高昌、尼雅、楼兰、于阗、敦煌等6座丝绸之路上具有代表性的西域故城,分别展开,巧妙编织解忧公主、班超父子、张骞、斯文·赫定等历史人物与当代考古学家、边疆守护者的命运。作品自出版以来受到广泛关注,入选2024年度“中国好书”、亚洲周刊2024年度十大好书等数十种权威榜单。
为使《空城纪》以更轻盈的姿态接近读者,让看似厚重的历史真正走进我们的日常,译林社此次特推出《空城纪》六卷本套装,它区别于精装单行本的统一形态,以《龟兹双阕》《高昌三书》《尼雅四锦》《楼兰五叠》《于阗六部》《敦煌七窟》为名,为每座古城量身定制了独立的卷册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章朝阳在致辞中表示:“《空城纪》中每卷聚焦一城,深挖其独特历史截面与文化底蕴;六卷合一,系统还原西域千年史诗般的宏大变迁。分册见深度,合辑显广度。《空城纪》以全新面貌重磅亮相,不仅是精品图书生命力的再度焕新,也彰显凤凰对优质内容的潜心深研,与对重要作家的庄重承诺。”
作为评论家和对历史题材感兴趣的作家,王尧给予《空城纪》六卷本高度评价。“《空城纪》经得住我们不断深挖、反复讨论,是可经典化的长篇小说”。在他看来,叙事上《空城纪》延续了《红楼梦》“器物叙事”的传统,通过钱币、花斑马等载体激活历史,这种将史料转化为文学的能力,在当代作家中实属罕见。“邱华栋的身份需要重新认知:他不仅是小说家,更是重要学者。”他特别指出,作者拥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观和价值观,他将对汉唐历史的判断融入其中,将个体命运置于宏阔文明史中加以考量,作品呈现出完整的人文体系。“华栋的小说不仅讲述故事,还传达出他对中华文明共同体的理解,我觉得这一点也非常重要。”
《空城纪》从酝酿到诞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,作家邱华栋不仅反复踏访那些被风沙半掩的古城遗址,更投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案头功夫。“多年来,我收集了许多关于西域历史地理、文化宗教、民族生活方面的书籍,得闲了就翻一翻。久而久之,这样的阅读在心里积淀下来,那些千百年时空里的人和事就连缀成了可以穿梭往返的世界,对我发出遥远的召唤。”没有这些笨功夫,笔下那些器物、场景、人物就无法真正“活”起来。
王尧说,邱华栋在《空城纪》中表现出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都让他印象深刻:“他的语言‘泥沙俱下’,才华抑制不住,正好与整个西域的氛围和历史非常匹配。”其作品既有宏大的时空架构,又有丰富的细节,呈现了历史书写的独特质感。在译林社副总编辑陆志宙看来,“泥沙俱下”、奔腾万里,恰恰代表着邱华栋的语言状态:“它是一种少年的状态,一个少年的中国心令人感动,也让人产生更多的共鸣”。
一本书既要热闹,也要有门道。在邱华栋看来,《空城纪》单行本是完整的石榴结构,六卷本则是变成了一个打开的石榴,整部作品的空间之大,容纳了整个丝绸之路上的交流、交往、交融的场景。“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从费尔干纳盆地带回‘安石榴’,当异域果实演变为中国化的‘石榴’,其名称嬗变本身就是丝路文明交融的象征。”承接这一文明隐喻,邱华栋目光转向现场读者,“希望这本书,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棵石榴的幼苗,逐渐长成石榴之树爱优配,结出好多文学的石榴”。
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